孟浩然人生低谷时创作的千古名作

孟浩然,唐代杰出的诗人,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。在他一生中的人生低谷时期,他创作了《登鹳雀楼》,通过描绘壮美的自然景色和坚强的意志,表达了对逆境的挑战和对生命的坚守。这首千古名作激励着我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勇敢面对挑战,努力奋斗。在人生的低谷中,我们也可以迎接风雨,迈向更美好的未来。

唐朝有很多诗人虽满腹才华,却屡屡在科举考试中受挫,也因此诞生了很多千古名作。

例如罗隐的《自遣》,“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日愁来明日愁”,原是他在多次落第后写的一首牢骚诗,却安慰了世人一千多年。

还有黄巢的“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”,同样是在落榜后所写,读来令人热血沸腾。

今天要讲的这首诗是孟浩然落第后所写,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
《岁暮归南山》

北阙休上书,南山归敝庐。

不才明主弃,多病故人疏。

白发催年老,青阳逼岁除。

永怀愁不寐,松月夜窗虚。

孟浩然人生低谷时创作的千古名作

提到这首诗,很多人都会想到四个字“转喉触讳”。

什么是“转喉触讳”?大意就是因为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,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,就像柳永因为一句“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”,惹怒宋仁宗,命他“且去填词”。

孟浩然也因为这首诗中的“不才明主弃,多病故人疏”,令唐玄宗不悦,“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,奈何诬我”。

关于孟浩然是如何见到唐玄宗,历来众说纷纭,有人说是他去拜访王维时,正巧遇上唐玄宗驾临。

有人说李白向唐玄宗引荐了孟浩然,还有人引荐者是曾任宰相的张说。

但不管孟浩然到底是因何人得以面见唐玄宗,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,他因这首诗得罪了唐玄宗,不得不离开了长安。

当然撇去这一突发事件来讲,孟浩然这首诗还是写得很有水平的,不然也不会成为千古名作,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
诗歌首联便点题,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,却让人感受到了诗人那平静的表面下,暗藏着的无奈和心酸。

很有意思的是这里提到了三个地方,北阕、南山、敝庐。

“北阕”是指皇宫北面的门楼,汉朝时谒见和奏事都在此处,后来多用此指代朝廷。

而“南山”有两种说法,一种指终南山,一种指襄阳的岘山。

终南山自古便是隐者的天堂,而岘山位于孟浩然的家乡,他曾多次与友人登山望远。

所以这两种说法都解释得通,都象征着隐居。

至于“敝庐”,既是一种自谦的说法,也与高大辉煌的北阕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
出仕和隐居,北阕和敝庐,在这双重对比中,诗人的矛盾之情一览无余。

颔联两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落第后的心情。

诗人表面说自己“不才”又“多病”,但细细揣摩,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反语。

诗人真正的意思是说自己满腹才华,无人引荐,不被赏识。

有哀怨,有自怜,甚至还暗含恳求,可以说诗人当时心情是相当复杂。

再来看颈联,“白发催年老,青阳逼岁除”,这两句通过岁月的流逝,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之情。

当时诗人已将近四十岁,原本他是满怀希望来到长安,渴望一展抱负,最后却名落孙山,心中的失落惆怅可想而知。

“催”和“逼”将他此时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
尾联“永怀愁不寐,松月夜窗虚”,这两句是刻画诗人内心世界的点睛之笔,也是全诗情感的结穴之处。

这里的“虚”字既是写景也是抒情,一笔两用,既描绘了一幅迷蒙空寂的月夜图,又将诗人惆怅、失落的之情退推向了高潮。

虽然孟浩然因为这首诗而断送了前程,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首诗写得相当巧妙。

尤其是最后以景结情,创造了一种言已尽意未绝的艺术效果。

明朝文人徐增在《而庵说唐诗》中评价这首诗“此作字字真性情,当是浩然极得手之作”。

不知你们认为这首诗写得如何?欢迎一起来讨论。

-END-

作者:解忧诗词

注: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删除。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