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名臣富弼的防疫救灾之道

在宋代,名臣富弼以其出色的领导能力和防疫救灾之道,为百姓带来了一丝希望和安宁。在面对灾害和疫情的时刻,他毫不畏惧,果断采取措施,组织人员进行防疫工作,并实施有效的救灾措施。他引导百姓进行卫生防疫工作,分发口罩和药物,开设救济粮仓,既帮助了受灾民众,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。他的行动展现了一个贤明政治家的担当和胸怀,为后人树立了榜样。

近日开始播出的热剧《清平乐》,将北宋明君宋仁宗赵祯和一众北宋名臣带到观众们的面前,其中富弼这个人物戏份颇多。富弼所谓何人?他乃一代名相,历仕真、仁、英、神宗4朝,垂40载,逝世后配享宋神宗庙庭,皇帝亲自篆刻碑首,并令大文豪苏轼撰写碑文。

富弼出身于官宦世家,自小胸怀大志,刻苦为学,不以诗词为意,而尤善策论,以圣贤自期。他在27岁,中茂才异等科,自此踏入仕途。他与范仲淹、司马光、韩琦等人交情甚笃,以爱民保民自励,因此在负责青州赈灾时,以多种举措力挽狂澜,让50余万灾民存活下来,成为历朝历代竞相学习的典范。

自古以来,中国频繁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。在宋代,就十分重视防灾救灾工作,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救灾制度,其中尤以富弼主持地方行政时“简便周到”的救灾防疫做法为式样,被天下传。

宋代名臣富弼的防疫救灾之道

《清平乐》中,富弼扮相

(一)

北宋庆历八年(1048),黄河决口,洪水泛滥,黄泛区一带人民流离失所,沦为灾民。30余万流民纷纷跑到京东路青州、淄州等丰饶之地避灾。恰值富弼时任京东路安抚使,管辖八州之地。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,富弼忧心忡忡,他既怜悯百姓因疫而死,又担心流民散为盗贼,威胁统治秩序的稳定,因而迅速地打出了一套“组合拳”以应对天灾人祸。

灾荒之年,首当其冲的是粮食供应问题,“国以民为本,人以食为命”,统筹赈济粮食显得至关重要。首先,富弼根据管辖八州的仓储盈虚状况,选择5处丰熟州县,开放粮仓,调度粮食。其次,罢官籴,因灾荒年月,粮食供应不足,粮价上涨迅速,假使政府一如既往收购粮食,必会加速粮价的上涨,那么暂停收购,对于广大灾民的抗灾自救意义重大。这也是宋代政府比较常用的一种救灾措施。然而,在灾荒年月政府尽管会想方设法赈济,但力量总有关涉不及之处,难以事无巨细,于是“劝分法”应运而生,劝谕受灾地区人民进行灾后互助捐献粮食显得十分必要。

富弼还借鉴前朝的纳粟补官制,鼓励乡绅大户帮助灾民渡过难关,并安排小吏将各户捐赠明细记录在册,待灾情过后依据捐赠多寡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,此项举措实际效果明显,极大地调动了富户豪绅的积极性,使得政府筹集到更多的救灾钱物,惠及了更多灾区饥民。

此外,富弼还鼓励民众自救,将原本属于国有的山泽森林池塘之地,听任流民自行获取给予土产,令原主不得干涉。他安排地方官员劝诱流民,或借种给灾民,让他们种植自救,借以为生,扩大了灾民获取事物的来源。农以地为本,农民有了土地,经过辛勤耕作,既可为国家提供赋税,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,又能稳定社会秩序,同时维持一家的生计。这在当时是一项创举,并且有一定进步意义。

富弼通过以上举措,“得十五万斛,益以官廪,随所在贮之”,解决了救灾中的关要问题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:元祐二年诏左司谏朱光庭,赶赴河北路赈济灾荒,大开仓廪,然豪强所获10倍,贫弱百姓却毫无所获,名为借贷,实质是不顾百姓死活,空仓济民。富弼正是以自己的行动,将“以民为本”落在了实处,二者高下立见。

(二)

灾民的温饱问题解决后,救灾重点就需要向保证灾民身体康健方面转移。各种灾害的发生不是孤立的,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,水旱灾害会导致流民增加,再加上古代生产力和交通条件的限制,政府实施赈济主要在城市中集中进行,大量灾民涌入城市,造成城市生存环境恶化,城市承载压力陡增,处理不当甚至会引起二次灾害,暴发大瘟疫。

针对上述问题,富弼及时出手制定区域隔离防控瘟疫的方针,“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,散处其人”,筹划征集了大量政府与私人空闲住所,用来安置来到青州的灾民,并将本地受灾区域划分,进行有序的隔离和救助。富弼还进一步明确各级机构在救灾工作中的责任,吩咐各地在交通要道处张贴布告,引导灾民们及时分散到邻近的村庄中去,妥善安置灾后流民,保证流民有栖身之处,以此降低伴生性瘟疫的风险。他还为在灾难中的死者设置大冢葬之,曰“丛冢”,保护灾民生存环境的卫生,避免瘟疫的发生。

当然,此次灾情能够得到妥善处置也与宋代医疗机构比较完备是分不开的,宋代设立有翰林医官院、太医院、惠民局、方剂局、药局等专门机构。富弼将当时的灾情状况上疏宋仁宗后,宋仁宗于次年二月遣使颁药,因而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发生。富弼积极协调安排八州救灾人员以及稳定灾区秩序等要务,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,动员地方乡绅阶层发挥能量;安排吏中待缺、寄居的人员聚集在灾民的地方,认真记录灾民具体受灾程度、家庭人口数量、性别年龄等情况;挑选灾民中有能力的人员负责发放各个安置点的食物,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、兼顾公平原则进行,即先赈济贫困下户,之后才到中产富裕之家,济粮的数额根据前述的登记情况时定量地向灾民分发济粮等等,使人人各骋所能,各尽其用。

除此之外他还极为重视人情关怀,“率五日,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,出于至诚,人人为尽力”。富弼通过周密的考虑和细致的部署,不仅解决了管理人手不够的问题,而且以人性化的处理方式缓和了官吏与灾民之间的矛盾冲突,维护了灾区秩序的稳定。

(三)

富弼还采取荒年募兵的方式解决了流民为患的问题。流民,如水之流,在源头治理得当,则化阻力为助力。若一味武力压制,则难以为继。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深刻认识到“堵不如疏,疏不如引”的道理,所以每逢灾荒年月,募灾民为兵,赈济灾民,稳定社稷。此项方针为后代继任者奉为圭臬,宋神宗就曾夸赞这项举措为“太平之业”“自古未有及之者”。

但此项措施利弊共生,会产生冗兵问题以及国家帑库无力承担军费问题。因此富弼尽管依“祖宗之法”招募流民,但是为了控制冗兵、冗费问题,他提出“募伉健者以为厢兵”“寓兵于农”,选择健壮者为兵,教授武技,并冠以威勇、忠果、壮武之号,征役如同禁军,免除其他徭役。此法一举两得,既扩充禁军数量、提高禁军整体实力,又给予流民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,避免了社会动荡。

(四)

对于灾祸产生的原因,富弼有着独到且深刻的见解,他认识到荒政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。因在灾荒年份,富商大贾大都为富不仁,囤积居奇,灾民生活本就艰辛,压力重重,走投无路时违法之事也就频繁发生。若政府墨守成规而不知变通,仍一味地横征暴敛,必然会引起民愤,造成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的局面。灾民也只能四处逃亡,走上揭竿而起的道路,这也是统治者不想看到的结果。

为此,富弼劝导在位者于灾荒年月应把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”作为救灾思想。在具体操作方面,富弼认为国家应适当免役宽刑,纾解民难。如不能因时制宜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则易导致民变。早在宋太祖时,旱灾遍至荆南一带,就因没有及时意识到减役宽刑的重要性,盗贼兴起,出现了小规模的民变。富弼引以为戒,提出减免苛捐杂税、宽其赋役是治本治标的有效方法。果真,第二年,河北粮食丰收,数十万灾民得以重返家园过上安定温饱的生活,河北一带对富弼也是赞不绝口。

面对灾荒,富弼审时度势用一套系统的救灾防疫制度应对灾情,一改往年择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救灾举措,运用全面周到的治理措施解决了灾情中突出的治安瘟疫两大难题,达到了治灾防乱的目的。(来源|《学习时报》 作者|郭代杰)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