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浩然,北宋著名诗人,一生未做官,选择隐居于鹿门山,以自然山水为灵感,创作出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。他的作品以山水田园为主题,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。其诗作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,更在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,成为了一代传世品牌。
我家洗砚池头树,朵朵花开淡墨痕。
不要人夸好颜色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
王冕的这首墨梅,早已超越对梅花本身的赞美,成为清高、自重、不媚俗的代言。年届不惑的王冕,结束了自己的长途旅游,不再四处漂泊。他选择会稽九里山,建造梅花屋,自称梅花屋主。
从此,被称为圣手的王冕,远离黑暗的元朝官场,变身勤劳的农夫。他每日栽竹种梅,施肥锄草。闲时在梅花屋里写诗、作画。梅花树下,一人独酌。月色清凉,抚琴一曲,身心清爽。原本多才多艺的他,不肯向统治者低头,不愿违背自己的良知,他要做真实的自己。倔强的王冕宁愿隐居,宁可每日卖画,过清苦的隐居生活。
陶渊明何尝不是如此?因为不愿同流合污,宁可草盛豆苗稀,也要每天采菊东篱下。人称“山中宰相”的陶弘景,宁愿用书信写出自己的建议,也拒绝皇上委任的高官。
林语堂曾说,人要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,单独屹立,不要想做别人。萧伯纳也曾说过,有信心的人,可以化渺小为伟大,化平庸为神奇。
而孟浩然,就是那个有勇气做自己,把普通的生活过成一种神奇的那个人。他打造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一人的个人品牌。
原本布衣出身的孟浩然,和当时的才子王维一起,被后人尊称王孟,从此成为田园诗派的先驱者。他用自己的努力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与其在别人的景色里仰望别人,不如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,让自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,让别人羡慕。
这世上哪有一蹴而就的成功?孟浩然也不例外。他也曾彷徨过、争取过,失望过。他也曾仰慕别人,为了融入他们的生活,也曾低过头。直到有一天,他看开了,也看淡了,远离尘世的喧嚣,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宁静。
孟浩然自幼聪明好学,从九岁开始,他就和弟弟一起每天早起读书、练剑。比孟浩然小12岁的李白也是自幼练习剑术。可见,当时唐代的很多文人不但文笔超然,还自愿练武强身,文武双全。
众所周知,唐代三绝是:李白的诗,裴旻的剑术,张旭的草书。但是李白的剑术仅次于裴旻,这一点,知道的人其实并不多。孟浩然日后和李白成为好友,不知道剑术是不是连接他们友谊的桥梁?我们无从考证,但是,可以想象,两个大诗人,诗词往来,弹琴、饮酒、一起切磋剑术,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。
除了自幼读书、练习剑术,孟浩然还精通音律,善于弹琴,他的琴艺高超,当时非常有名的道士参寥,对他赞赏有加。孟浩然20岁的时候,写过一首诗,从诗中可以看出他欣赏郑愔琴艺,同时也说明他自己是一名知音者。
听郑五愔弹琴 孟浩然 〔唐代〕
阮籍推茗饮,清风坐竹林。半酣下衫袖,拂拭龙唇琴。
一杯弹一曲,不觉夕阳沉。余意在山水,闻之谐夙心。
在这首诗里,孟浩然引用了竹林七贤的典故。当年,阮籍常与嵇康、山涛、刘伶、阮咸、向秀、王戎七人在一起,在竹林小聚,对酒当歌、以诗唱和。偶尔嵇康还会弹奏一曲,树摇风动,鸟兽为之动容,忍不住侧耳倾听。
诗的开篇,诗人以聚集在竹林下喝酒善饮酒的阮籍比喻郑愔,他们两人在竹林对坐,仿佛看到当日竹林七贤的景象。有典故,有现实,让整首诗更生动,也更立体。
酒至半酣,郑愔放下挽起的衣袖,轻轻擦拭他那名贵的古琴。他的双手轻轻落下,琴弦拨响,如山泉流动。他饮一杯酒,弹一支曲。听者完全陶醉其中,连夕阳西下,都没有察觉到。诗人这里引用龙唇琴的典故,说明郑愔琴的名贵,也突出他琴艺的高超。
春秋时期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尽人皆知,伯牙在琴声里表达对山热爱,对水的钟情,子期都能心领神会。他说,从琴声里仿佛看到巍峨的高山、仿佛听到潺潺流水。孟浩然在诗中引用这个典故,意在说明自己和郑愔也是知音。
郑愔的琴音充满对山水的向往,是诗人自己也是志在山水,两个好朋友志趣相投,这是最让人欣慰的事情。
23岁的孟浩然,曾和张子容一起在鹿门山隐居。第二年的冬天,张子容辞别孟浩然,要去参加科举考试、为国效力。正值青春年华的孟浩然,文武双全,琴艺精湛,一腔热血志在报国。
孟浩然也曾努力争取过,在他25岁到35岁的这段时间,他离开隐居的鹿门山,走出家乡,投身外面广阔的天地,希望自己广交朋友,认识更多社会名流,得到举荐,为自己寻求机会。
孟浩然离开家乡的这段岁月,他投靠过很多人,无奈都没有人举荐他,给他真正的机会报效国家,怀才不遇的孟浩然很是苦闷 。十年来,他曾在张说幕府任职,因为未受到重用,他几次带着失望离开,又满怀憧憬回去。
有一年,孟浩然离开洛阳张说幕府,渡钱塘江前往杭州。他希望通过游历山水,告慰自己失意的心情。面对滔滔江水,孟浩然感慨万千,写下了这首诗:
渡浙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 〔唐代〕
潮落江平未有风,扁舟共济与君同。
时时引领望天末,何处青山是越中。
这首七绝意境深远、潇洒飘逸,如剑舞生风。钱塘江潮水的涨落,牵动着千万游子的心。潮水涨,他们的行程被会耽搁,潮水落,才有船家送他们渡江。
诗的开头,潮水刚落、江面平稳,没有风浪,短短几个字,便写出了出游者的好心情。钱塘江水深江阔,船家的一叶扁舟,每次只能承载三四个人。扁舟共济与君同,则写出了同船乘坐的陌生人,因为同行一段路程,瞬间亲切起来,互相鼓励、互道祝福。
远处的青山若隐若现,可是哪一座才是越中名山呢?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引领望天未,信手拈来,与全诗意境自然融为一体。聪明的孟浩然博采众长,汲取谢灵运咏山水诗的精髓,转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。
孟浩然的山水诗清新自然,宛如经过雨水洗涤的青草、树木,散发出自然清香。诗的最后一句,是诗人问船家,也是自问。他感慨的,不止是自己就要见到的名山,也是自己心中那个真正欣赏自己的贵人,何时才能出现?
36岁的孟浩然,彻底离开张说幕府,渴望能在洛阳找到新的机会。无奈三年的等待,依然一无所获。在他38岁那年,遇到了李白。两个人相见恨晚,相谈甚是投机。当时,报国无门的孟浩然,重新开始四处旅游,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,为自己的诗词创作激发灵感。
孟浩然打算去风景秀丽的扬州,经过武昌,在那儿与李白相遇。李白的琴艺虽然不及孟浩然,但也曾向高人讨教。崇尚道教的李白,遇到崇尚自然的孟浩然,就如同当年的伯牙遇到子期,欣喜异常。
两个大诗人、剑术爱好者,一起游览武昌,登上黄鹤楼。孟浩然乘船东去,身影渐渐消失在茫茫江面,在江边独立的李白,诗兴大发,写下了千古名句:
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李白 〔唐代〕
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这里的故人,便是孟浩然。烟花三月,说明当时的时间是初春,江南最美的季节。诗的最后两句,李白用潇洒的笔墨写出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。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把送别写得如此唯美、诗意,引人遐思,李白的功力可见一斑。
才子惺惺相惜,年龄差距不是问题。相同的志趣爱好,让他们交流起来没有代沟,成为忘年交,一点也不意外。
公元727年,39岁的孟浩然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。第二年春天,落第的孟浩然遇到了王维。交谈中,王维为孟浩然的文采折服。工于绘画的王维,亲自为孟浩然画了一幅画像。此后,两个人成为忘年交。孟浩然年长王维12岁,而王维与李白同年。缘分就是如此奇妙,刚刚辞别诗仙的孟浩然,又结识了诗佛。
能受到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两个诗人李白和王维的青睐,孟浩然的魅力非同小可.。我们了解孟浩然所有的付出和努力,才能体会到他的失意,才能懂得他对田园生活的珍惜和热爱之情。
四十岁的孟浩然,刚刚经历落第的伤痛,王维给了他很多安慰。长安虽好,却不是久留之地。无人举荐他,等待也是徒然。孟浩然打算回到故乡襄阳,临行前,他给王维写了这首诗:
留别王维 孟浩然 〔唐代〕
寂寂竟何待,朝朝空自归。欲寻芳草去,惜与故人违。
当路谁相假,知音世所稀。只应守寂寞,还掩故园扉。
孟浩然擅长五律,这首诗娓娓道来,用朴素的文字,抒发真挚的情感。诗的前两句,形象地写出诗人落寞的心情,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意境跃然纸上。寂寂,写出了世态炎凉,也写出了诗人此刻寂寞、无奈的处境。空自归,则写出了诗人的孤单,无人问津的才子,那凄凉的心境,谁又能体会?
诗的第二联,诗人借用《离骚》中芳草的典故,表达自己归隐的决心,以及对王维知遇之恩的感激,还有依依不舍之情。
当路谁相假,知音世所稀。读来让人心酸。这世上谁能真正理解我的一番苦心?谁又能真心举荐我?谁又能真心让朝廷发现我、启用我,为国效力?诗人的反问,既说出了自己的无奈,也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和不平。
古往今来,知音有几人?正是因为知音少,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。因此,他很珍惜与王维的友情。思虑再三,诗人去意已决,谁也挽留不住他。
诗的最后两句,诗人归隐的决心流露于笔端。回到故乡,关上自家院门,寂寞的生活,也是最有意义的生活,属于自己的真正生活。再也不用看人脸色,何乐而不为?
孟浩然一直抱有积极入仕的态度,这一点有别于李白的恃才傲物。只不过,他没有王维和李白那样的运气。王维少年成名,21岁中进士,仕途顺利。李白虽然在科举的道路上不顺利,但他的两次婚姻,娶的都是宰相的女儿,通过婚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。
至于孟浩然为什么无人举荐,还有一个典故。当年,落第后的孟浩然,结识了王维后,继续留在长安。他期待出现转机,希望自己的诗词被人认可。孟浩然清新的诗词风格确实让当时以华丽风格为主的诗坛震惊不已。
有一次,孟浩然信手写下一首诗:微云淡河汉,疏雨滴梧桐。逐逐怀良驭,萧萧顾乐鸣。淳朴自然的文字,扑面而来的青草香,让士大夫们叹为观止。有一种说法,张说邀请孟浩然至家中,恰好玄宗来访。张说不敢欺君,如实禀告。玄宗令孟浩然作诗,孟浩然随口吟诗一首:
北阙休上书,南山归敝庐。不才明主弃,多病故人疏。
白发催年老,青阳逼岁除。永怀愁不寐,松月夜窗虚。
玄宗很不开心,卿不求仕,而朕未尝弃卿,奈何诬陷我?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版本,但均是因为孟浩然落第后心情不好,无心写下自己的感想:因为自己无才,所以皇上才弃之不用。只是,他的无心之语,却被玄宗误解了。
在长安看不到希望的孟浩然,回到襄阳,隐居鹿门山。他原来的家在汉江西岸,靠近岘山。鹿门山位于汉江东岸,孟浩然感觉此去长安受到冷遇,决心追随汉代庞德公,因此在鹿门山建了一所房屋,偶尔小住几天。有时孟浩然乘船往返,还可以欣赏沿途风光。
年届不惑的孟浩然,虽然内心深处的报国之心一如既往,但现实让他逐渐平静下来。汉江两岸旖旎的风光,给了孟浩然写作的灵感。他的很多诗词都写于这段隐居时期。
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〔唐代〕
山寺钟鸣昼已昏,渔梁渡头争渡喧。
人随沙岸向江村,余亦乘舟归鹿门。
鹿门月照开烟树,忽到庞公栖隐处。
岩扉松径长寂寥,惟有幽人自来去。
诗人在这首诗里借景抒情,引经据典,让整体读起来更生动有趣。诗的前两句,写明时间和地点,黄昏时分,山寺的报时的钟声响了,渡头人群攒动,场面喧闹。此时,正是倦鸟归林、行人回家的时刻。
紧接着,诗人话锋一转,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行动:人随沙岸向江村,余亦乘舟归鹿门。远离喧嚣的尘世,宁静的山林才能让他的心灵安宁,忘却烦恼。
“鹿门月照开烟树,忽到庞公栖隐处。”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月下鹿门山的朦胧美,月光洒落树梢,树上仿佛升起烟雾,仙境般的夜景,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?不知不觉间,诗人到了庞公归隐的地方。
诗的最后两句,寂寥的松径上,人迹罕至,只有隐居在此的隐士在这小路上往返。曾几何时?孟浩然沿着崎岖的山路,探寻庞公当年走过的路,体会他的心情。归隐的生活,恬淡清闲,但是人的心里还是有一种难以诉说的寂寞之情。
孟浩然是唐代诗坛第一个花大力气写山水田园诗的诗人,他的风格不止影响了当代的王维、李白、杜甫,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。
孟浩然的可爱之处在于,他喜欢隐居,但丝毫不掩饰自己想从政、报效国家的决心。他锲而不舍、一次次寻找机会,失败了便去游历山水,写诗安慰自己。然后再寻找机会。试问,像孟浩然这样执着的诗人又有几人?
41岁的孟浩然,再次游览吴越时,在途中写下一首诗:移舟泊烟渚,日暮客愁新。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。这首五绝是唐代山水诗词中的经典名篇。
你看,孟浩然因为对山水的热爱,让他对景色的观察细致入微,寥寥几笔,便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。暮色苍茫中,远天与水面连在一起,月色如水,江水清澈,一切都看起来亲切可人。
寂静的环境衬托诗人孤独的心,孤独的行路人衬托得夜色更加清冷。孟浩然诗词的魅力,只可用心体会,任何语言的表述都显得苍白无力。
44岁的孟浩然,游历长安,曾给当朝宰相张九龄写过一首诗,表达自己的愿望:
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〔唐代〕
八月湖水平,涵虚混太清。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
欲济无舟楫,端居耻圣明。坐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。
这首诗借景抒情,开篇写出洞庭湖的壮观、风景秀丽。湖面开阔,远天相接。洞庭湖涌起的水汽,宛如云雾缭绕的仙境,波涛阵阵,整个岳阳城都能听到。诗人一气呵成,四句赞誉,既是对湖水的赞美,也是对盛唐时期国力强大的赞誉。
欲济无舟楫,端居耻圣明。想渡江却没有船,诗人孟浩然很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志向:想报国,却没有方向。他心里希望宰相张九龄便是渡自己过江的小舟,是真正赏识自己的贵人。
国富力强,闲居在家多年的孟浩然,很想为国效力。只是无人引荐,让他非常烦恼。诗的最后两句,比喻更是奇妙。诗人把垂钓者比喻成权臣,这里代指宰相张九龄。鱼呢,便是四处拜访以求引荐的学子。孟浩然羡慕那些寻到依靠的学子,希望自己也能如愿以偿。
未能得到举荐的孟浩然,从此后,彻底把心思放到故乡的山水和田园之间。
这首田园诗,诗人用朴素的文笔把恬淡的农家生活刻画得入木三分。诗的开头两句,诗人开门见山,写明人物和地点。娓娓道来,如话家常: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家宴,邀请我前去做客。
跟随作者的描述,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一幅优美的乡村画面:绿树环绕着村庄,远处的青山依稀可见。在如此雅致的环境下,诗人和老朋友临窗而坐、把酒言欢,应该是人生最惬意的事情了吧?
“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”,这两句诗很自然地引出窗外的田园风景:院中菜园里的蔬菜青翠欲滴,远处的打谷场清晰可见。一边喝酒一边讨论庄稼的收成,人在高兴的时候,时间过得也特别快。
诗的最后,诗人和老朋友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: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孟浩然的田园诗,亲切自然、让人身临其境。
孟浩然的内心,其实对田园生活情有独钟。你看,他离开家乡去长安应试前写下的诗,还关心农田的收入成。他在诗里说,自己虽然没有一官半职,却一直为百姓担忧。
这首诗里,诗人把时间的转换写得惟妙惟肖,非常独特。北斗星指向北,冬天至,北斗星指向东,春天来。在这生机勃勃的春天,诗人也满怀希望,前往京城,追求自己的梦想。曲折的追梦之旅,前面我们已经讲述。
孟浩然笔下的初春,梅花带雪、柳色含烟,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画:带雪梅初暖,含烟柳尚青。孟浩然笔下的夏天,月夜找寻清凉:荷风送香气,竹露滴清响。
孟浩然笔下的初秋,清风微凉、草上的露珠映着阳光。不觉初秋夜渐长,清风习习重凄凉。炎炎暑退茅斋静,阶下丛莎有露光。
崇尚自由、热爱田园和山水的孟浩然,朋友遍天下。他在给孟郊的送别诗中写道:蔓草蔽极野,兰芝结孤根。众音何其繁,伯牙独不喧。 他把与孟郊的友谊比喻为子期与伯牙的相知。
他把孟郊比作兰芝,何尝不是一种自喻?他说,伯牙琴声里的高深含义,无人理解,唯有子期一听便知。钟期一见知,山水千秋闻。对于好友的知遇之恩,孟浩然格外珍视。
如果飞蛾不曾扑火,又怎能说自己执着?对于自己的梦想,孟浩然也曾像一只飞蛾,义无反顾、屡战屡败、屡败屡战。这不正是他的可爱之处吗?
很多人看到了孟浩然一生的失意,我却觉得他活出了最真实的自我,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,想做就做。几十年的磨砺,孟浩然在田园和山水中找寻到内心的宁静,回归属于自己的淡然生活。
其实,所有的云淡风轻,都是历经沧桑的经年沉淀。孟浩然像一壶陈年老酒,在岁月的酝酿之下,散发出醉人的清香。
孟浩然如此,我们的人生,何尝不是这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