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蜀汉五虎将中,赵云与黄忠是两位备受尊崇的将领,他们的关系密不可分。赵云被誉为“常山趙子龍”,勇猛善战,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;而黄忠则以老将身份傲视群雄,曾在战场上屡建奇功。两人不仅在军事上互相依赖,更在人生道路上结下深厚情谊,相互扶持,成为蜀汉五虎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他们以忠诚和勇敢赢得了无数战友的尊敬和爱戴,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。
(灿烂海滩原创作品,严禁转载)
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一回,发生在汉中之战期间,相关人物分别为赵云、黄忠和曹操。原文如下:
(赵)云挺枪骤马直杀往前去。迎头一将拦路,乃文聘部将慕容烈也,拍马舞刀来迎赵云;被云手起一枪刺死。曹兵败走。云直杀入重围,又一枝兵截住;为首乃魏将焦炳……云大怒,骤马一枪,又刺死焦炳。杀散余兵,直至北山之下,见张郃、徐晃两人围住黄忠,军士被困多时。云大喝一声,挺枪骤马,杀入重围,左冲右突,如入无人之境。那枪浑身上下,若舞梨花;遍体纷纷,如飘瑞雪。张郃、徐晃心惊胆战,不敢迎敌。云救出黄忠,且战且走;所到之处,无人敢阻。
操于高处望见,惊问众将曰:“此将何人也?”有识者告曰:“此乃常山赵子龙也。”操曰:“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!”急传令曰:“所到之处,不许轻敌。”赵云救了黄忠,杀透重围,有军士指曰:“东南上围的,必是副将张著。”云不回本寨,遂望东南杀来。所到之处,但见“常山赵云”四字旗号,曾在当阳长坂知其勇者,互相传说,尽皆逃窜。云又救了张著。曹操见云东冲西突,所向无前,莫敢迎敌,救了黄忠,又救了张著,奋然大怒,自领左右将士来赶赵云。
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,曹操亲率大军来到汉中,将粮草囤积在北山一带。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后,决定派人烧毁曹军粮草。老将黄忠自告奋勇要求前往,最终得到诸葛亮的同意。但在黄忠袭击曹军粮草的过程中,遭到曹军主力的围攻,陷入绝境。幸好赵云率领三千士卒及时赶到,不仅救出黄忠及其副将张著,还巧设“空营计”,大败曹操。
本文要介绍的成语,是文中提到的“左冲右突”, 意为向左边冲击,向右边突围,形容突围时的艰苦奋战。这也是《三国演义》作者罗贯中首创的一句成语。
小说中提到的此次北山之战,是真实的历史事件。据《三国志•赵云传》注引《云别传》载:“曹公争汉中地,运米北山下,数千万囊。黄忠以为可取,云兵随忠取米。忠过期不还,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,迎视忠等。值曹公扬兵大出,云为公前锋所击,方战,其大众至,势逼,遂前突其陈,且斗且卻。公军败,已复合,云陷敌,还趣围。将张著被创,云复驰马还营迎著。”
与小说的描述相比,历史上赵云遭遇的情况更为凶险,不仅面对的是曹军的主力,身边也仅有数十名骑兵。在这种危急情况下,赵云不仅成功突围,还揪出了身故重伤的张著,其武艺之高强足见一斑。此外,从这个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小说作者的一处虚构。在小说中,赵云不仅救了张著,还救了黄忠。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,黄忠只不过是在战场上与赵云失去联系,赵云在寻找黄忠的过程中也仅仅救了张著。由此可见,最终黄忠安然无恙,完全靠的是自己的努力,与赵云并无关系。
说完了小说与历史的差别,再来谈谈小说中的情节设计。之所以作者虚构出黄忠被赵云所救的情节,目的很明显,是为了突出赵云的神勇。不过,在这个故事发生之前,作者还特意设计了一个情节,以此证明黄忠与赵云之间的关系。在诸葛亮提出派人袭击曹军北山粮草时,黄忠主动请缨出征。尽管诸葛亮答应了黄忠的请求,却又派遣赵云与黄忠一起前往。而黄忠与赵云二人有当着诸葛亮的面为谁去北山而发生口角,最终还要通过抓阄来决定。抓阄的结果是黄忠获胜,赵云只能留守军营策应。
赵云为何会与黄忠发生口角呢?除了都想立功之外,其实还有一个原因:赵云怀疑黄忠的能力。有何为证呢?除了这一次的争功之外,小说中还有两处可以证明。首先是在小说第七十回中,黄忠要求与老将严颜一起迎战张郃,赵云却这样表示:“今张郃亲犯葭萌关,军师休为儿戏。若葭萌一失,益州危矣。何故以二老将当此大敌乎?”结果诸葛亮力排众议,同意了黄忠的请求。此时,赵云的举动非常奇怪:“赵云等各各哂笑而退。”
这场战斗,黄忠大获全胜。按说此役之后,赵云应该对黄忠的能力有了足够的了解,但结果却并非如此。在此后爆发的天荡山一役中,黄忠面对夏侯尚一败再败,孟达将战况告诉诸葛亮,诸葛亮认为这是黄忠的诱敌之计。这时候,赵云的举动再一次令人疑惑。书中是这样描述的:“赵云等不信。”
为何赵云会连续两次不相信黄忠呢?虽说黄忠的年龄是一个因素,但关键还是赵云不相信黄忠的能力。从这一点来看,显然赵云与黄忠的关系并不好,否则不会接连两次质疑黄忠的能力,第三次还与黄忠争功。
参考书籍:《三国志》、《三国演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