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之涣:两首诗独步天下

王之涣的诗作《两首诗独步天下》,描绘了一个人独自行走天下的壮丽景象。在这首诗中,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,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美。初读此诗,仿佛便能感受到那种独自行走天地间的自由与宽广。在茫茫大地中,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,感受到一种无拘无束的快乐与深远。愿我们在现实中也能体验到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,与天地相融,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

王之涣:两首诗独步天下

我在玉田一中念高三那年,已经二十岁了。学习成绩二球五眼,但是对于写作文却是颇有心得。这可不是自夸,这是真的。当时我们文科班的作文老师是宅心仁厚、幽默风趣的吴连池先生,他老人家经常把我的作文当成范文,在班里念来念去。可是有一次呢,上作文课,吴先生说:这次的作文,好多人写得忒好,有进步。于是就开始念范文,我琢磨着咋也得念我的啊。可是呢,念了有十几篇了,还没念到我的。我这心里就开始敲小鼓啊:咋回事儿啊?弄蹭了?没写好?不至于啊,咱这水平还能咋地吗?可是也不敢问吴先生啊,于是就安慰自己:好饭不怕晚,没准留着压轴呢!果然,又念了七八篇之后,吴先生说话了:写得都中啊,但是最好的,还是洛北同学的这篇,咱们让他念念啊。于是我就心花怒放地、得了巴瑟地念了一遍。咱们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啊,就和我的这个经历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你接着看,你就明白了。

在唐朝诗坛啊,有这么一个人,一个没当过大官,二不是巨富贵族,三流传下来的诗特别少,只有区区六首。但即使这样,中国文学史上却没有任何一人敢忽略他的存在;不管是谁一提起他,也得叫一声好。这个人是谁呢?不急,咱先看一首诗,《登鹳雀楼》:
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
这下知道说的是谁了吧?此诗在我大中国那是妇孺皆知啊!王之涣的名字,那也是如雷贯耳啊!那位问了,这首诗它牛在哪儿呢?第一,能穿越时空,毫无距离感!1500多年前写的诗,即使到现在,小学三年级的都能看懂;第二、雄浑大气的那个劲儿,四句诗一读,那气势恢宏的高楼、那奔流入海的大河、那暮云落日、那千里长风,立刻浮现在脑海之内;第三,让你不由得体会到人生的哲理:要想看得远,你得站的高!要想成大器,你得有大智慧!

唐朝人写诗啊,就像今天大家发朋友圈一样。你到这儿拍个照片发一个,他到这儿也得拍一个发一个才过瘾。所以鹳雀楼这个地方,不只是王之涣写过诗,别人也写过。我们看看中唐诗人李益的吧,《同崔邠登鹳雀楼》:

鹳雀楼西百尺樯,汀洲云树共茫茫。汉家萧鼓空流水,魏国山河半夕阳。

事去千年犹恨速。愁来一日即为长。风烟并起思归望,远目非春亦自伤。

这首诗也不难懂,楼高船多、汀州树木、水天共色,这世间之事都在随着流水渐渐消失,那些汉家的乐章、大好的河山也是一样。往事难忘、愁恨悠长,看着这些日益弥漫的硝烟战火,看着远处的景色,我这心呐,拔凉拔凉的。你看,同样是鹳雀楼,同样的流水夕阳,中唐李益所见不再是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而是“愁来一日即为长”、是“远目非春亦自伤”。用了复杂的意境和典故,只是为了说自己的小伤感而已。这和现在诗人们差不多,大部分写得都是自己的小情绪,要么就是心灵鸡汤。格局首先就低了,境界自然也就高不到哪里去。不说他了,继续说王之涣。

对于王之涣的记载,历史上少的可怜。元代辛文房的《唐才子传》中,对他有个大概的介绍:

之涣,蓟门人。少有侠气,所従游皆五陵少年,击剑悲歌,従禽纵酒。中折节工文,十年名誉日振。耻困场屋,遂交谒名公。为诗情致雅畅,得齐、梁之风。每有作,乐工辄取以被声律。

王之涣是蓟门人,年少时轻狂侠气,经常和一群小哥们喝酒、唱歌、击剑、玩闹,心存忧国忧民之念。后来开始写诗,十年的时间已经名满天下。他不想像一般读书人那样被困于考场之间、饱受功名之累,而是喜欢和当时的一些名士交往。诗写的好,立意高远,情绪流畅,受齐梁诗风影响,格律精细、对偶工整、辞藻精炼。每当有新作品,乐工们便给诗谱上曲,由天下人传唱。

《唐才子传》还记载了一个“旗亭画壁”的故事,说的王之涣、王昌龄、高适三位大咖一段有趣的经历,不过呢写的比较简单。在唐朝人薛用弱所写的《集异记》中,也有这个故事,相对来说详细一点,我们一段一段地看一下:

开元中诗人,王昌龄、高适、王之涣齐名。当时风尘未偶,而游处略同。一日,天寒微雪,三诗人共诣旗亭,贳酒小饮。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,登楼会宴。三诗人因避席隈映,拥炉火以观焉。俄有妙妓四辈,寻续而至,奢华艳异,都冶颇极。旋则奏乐,皆当时之名部也。

开元年间的诗人王昌龄、高适、王之涣齐名,名气虽大,但是却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,所以一直混迹于江湖,生活比较艰难。有这么一天啊,下着小青雪,那叫一个冷啊。仨人呢,一起来到一个酒馆儿,赊了点酒,围在一起有一搭无一搭地喝着。这时忽悠有一群戏子带着锣鼓家伙,上楼来歌舞伴宴。仨人就躲在角落里,炉火旁,围观。一会儿,有四个美貌的歌妓,陆续走进来,穿得漂亮长得俊。进来之后,锣鼓家伙点一开打,四美女就开始唱歌,唱得呢,都是当时流行著名诗作。

昌龄等私相约曰:“我辈各擅诗名,每不自定其甲乙,今都可以密观诸伶所讴,若诗入歌词之多者,则为优矣。”

仨人一听,便嘀咕道:咱们哥仨可都有诗名在外,但是也不知道谁水平高谁水平低不是,今天啊,咱们就偷偷地听着这些歌妓唱歌,谁的诗被唱的多,谁就是老大。中不?中!仨人一拍即合。

俄而一伶,拊节而唱,乃曰: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昌龄则引手画壁曰:“一绝句。”

一会,一个歌妓跟着节奏开始唱,唱的是王昌龄名作《芙蓉楼送辛渐》。王昌龄抬手在墙壁上画了一道儿:俺一首。

寻又一伶讴之曰:开箧泪沾臆,见君前日书。夜台何寂寞,犹是子云居。适则引手画壁曰:“一绝句。”

一会,一个歌妓唱了高适的诗作《哭单父梁九少府》。高适抬手画了一道儿:俺一首。

寻又一伶讴曰:奉帚平明金殿开,强将团扇共徘徊。玉颜不及寒鸦色,犹带昭阳日影来。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:“二绝句。”

接着,一个歌妓又唱了王昌龄一首《长信怨》,王昌龄有点得意:俺又一首。

之涣自以得名已久,因谓诸人曰:“此辈皆潦倒乐官,所唱皆《巴人下里》之词耳,岂《阳春白雪》之曲,俗物敢近哉?”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:“待此子所唱,如非我诗,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。脱是吾诗,子等当须列拜床下,奉吾为师。”因欢笑而俟之。

王之涣这时有点挂不住脸儿了,我成名已久啊,为何还不唱我的呢?于是便对那二位说:这三人都是一般的歌妓,唱的都是下里巴人的粗俗之作,他们哪儿配唱我写那些阳春白雪之词啊。咱们打个赌,你们看歌妓中最漂亮、最超凡脱俗的那个妹妹,如果她开口唱的不是我的诗,我一辈子不跟你们俩争第一了。但是要是唱我的诗,你就要拜我为师。仨人一拍即合,便一边嘿嘿笑,一边等着那个美女开唱。

须臾,次至双鬟发声,则曰: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
不一会儿,就轮到那个美女唱了,一张嘴,就是《凉州词》。

之涣即掀二子曰:“田舍奴,我岂妄哉!”因大谐笑。诸伶不喻其故,皆起诣曰:“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?”昌龄等因话其事。诸伶竟拜曰:“俗眼不识神仙,乞降清重,俯就筵席。”三子从之,饮醉竟日。

王之涣听了美女唱《凉州词》,非常兴奋,对王昌龄和高适说:你们俩瘪三,刚才还说我吹牛,我那是吹牛啊?咱有这能耐、有这自信!于是三人哈哈大笑。众多的歌妓、伶人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,都走了过来,问道:不知三位郎君为何如此大笑啊?仨人便把刚才的事儿告诉了他们。一伙人听完吓了一跳,都跪倒在地,说道:我们有眼不识泰山,俗眼不认神仙,请各位移驾,咱们一起喝点酒高兴高兴。有酒有诗有美女有粉丝,这酒当然要喝啦,于是整整喝了一天。

我们开头就说了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《登鹳雀楼》,而这个故事里呢,又提到了他的一首七绝《凉州词》。这两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,一首是五言绝句攒底之作,一首是七言绝句的翘楚之篇。我们来看一下《凉州词》吧:

黄河远上白云间,

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
羌笛何须怨杨柳,

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
这个太牛了。黄河远上,上哪儿去了?去白云间了!一句话就把你的心拉到了无穷远,让你的心空旷无物、没着没落的;第二句,一片孤城万仞山,你看,由远及近,又把你的心、把你的目光、把你的思绪,拉了回来,让你看到、感觉到这座孤独的边城,险峻的高山。第三句,这时,有悠扬的羌笛之声传进了耳朵,你是在埋怨那些杨柳迟迟不肯萌发新绿吗?第四句极尽荒凉之感!不,你不要埋怨他们,在这遥远的关塞,即使是那无孔不入、润物无声的春风,也是迟迟不肯吹过玉门关啊!杨柳之意在古诗中常常被用来寓意离别之情,在这一片萧瑟的边塞之地,春天都快过完了,杨柳却仍然不绿,你就要走了,我都不能折一枝杨柳送你。唉!写尽悲壮之景、写尽孤独之请,小时候每看此诗,心里便总有一团伤感。

王之涣诗作流传下来的,只有区区六首。少吗?少!可少怕什么啊,有《登鹳雀楼》和《凉州词》,两首诗便可打遍天下无敌手。李白怎么样啊?李白在这两首诗面前恐怕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吧。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