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皇帝,以刚愎独断之态度,残暴地错杀了众多忠臣良将,导致了满清入侵、明朝灭亡的悲剧。他的强势、固执和无视忠良之言,断了明朝“中兴”之梦,让整个国家陷入危机之中。这个错误的历史选择,留下了血泪斑斑的痕迹,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永恒的遗憾。
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是一位悲剧人物。他童年丧母,刚愎独断,错杀良臣,不仅断了“中兴”之梦,而且断送了大明江山。一、童年丧母
明清皇帝在乾清宫有多场悲剧,崇祯帝悲剧,是其中典型一例。北京有句民谚:北京城前三门,东崇文门崇祯帝亡明,西宣武门宣统帝亡清。当然,这是历史巧合,也是后人附会。
崇祯帝朱由检(1611~1644年),明代末帝,年号崇祯。他父亲是泰昌帝,就是在位一个月的薄命皇帝,八月初一日隆重登极称帝,九月初一日吞下红丸归天,演绎出“红丸案”,三十九岁就死去。泰昌帝有七个儿子,其中五个儿子早殇,只剩下朱由校(天启帝)和朱由检(崇祯帝)两位皇子。天启帝朱由校十六岁继位,在位七年,二十三岁死去。天启帝死后没有儿子继位。按照朱明家法,“父死子继”,“兄终弟及”,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继承,没有儿子的由弟弟继承。天启帝没有儿子,死后就由皇五弟朱由检继承,这就是崇祯帝。
朱由检,天启二年(1622)被封为信王。六年(1626)搬出皇宫,到信王府。七年(1627),天启帝死,崇祯帝立。朱由检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做皇帝,这一年他十七岁。
朱由检当皇帝后,第一件事就是找他失去的母亲。
崇祯帝的生母是怎么回事呢?这要从泰昌帝的后妃说起。《明史·后妃传》记载,泰昌帝生前一妃、五选侍,都是悲剧结局,太子妃郭氏未及封后就病死;天启帝生母王选侍,也早死;东李选侍因魏忠贤乱政,愤郁而死;西李选侍最得宠,因“殴崩圣母(天启帝生母)”和“移宫案”也没有好结果;赵选侍,因得罪魏忠贤和客氏,被“矫旨赐自尽”,她“西向礼佛,痛哭自经死”(《明史·后妃传》);还有一位就是崇祯帝的生母刘选侍。
崇祯帝生母刘氏,海州(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)人,后隶籍北京。初入宫,为淑女。万历三十九年(1611)十二月生朱由检。崇祯帝的母亲,宫里称作刘娘娘。不久,刘娘娘失宠,后因受到切责,惊吓病死。泰昌帝朱常洛非常后悔,怕皇父万历帝知道,便将其秘密葬于西山。这一年,朱由检五岁(虚岁)。稍长大后,朱由检问身边近侍:“西山有刘娘娘坟乎?”回答说:“有!”(《明通鉴》卷八十)他派人秘密携带纸钱前往母亲坟墓烧纸祭奠。
朱由检做了皇帝,问左右宫女等人:我母亲是什么样子?谁也说不上来。有傅懿记说自己和刘娘娘曾同为淑女,隔屋居住,知道刘娘娘长的模样。于是照这位傅懿记的描述,由宫廷画师画了刘娘娘的像。像画成,在隆重仪仗导引下,由正阳门经大明门,穿承天门过端门,迎往皇宫。崇祯帝在午门前,跪迎已故母亲的画像。崇祯帝见到母亲画像,悲痛欲绝,泪如泉涌:“帝雨泣,六宫皆泣。”(《明史·后妃传》)
朱由检迎进母亲画像,将之悬挂在宫中。后来,宫中有人说所奉刘太后像“未肖”,就是不太像。崇祯帝派大太监到外公家,问七十五岁的外祖母徐氏。徐氏口授,绘像以进,左右都惊道:“肖。”
崇祯帝大喜,命卜吉日,跪伏归极门,迎入安奉于奉慈殿。朝夕上食,如其生时(《明史·刘文炳传》)。从这件事可以看出,幼年丧母对他的伤害至深。崇祯帝童年失去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大悲。孤独、惊恐的皇子生活,“三案”、复杂的宫廷纠葛,是形成崇祯帝刚愎自用、易怒多变性格的重要原因。
崇祯帝登极后,很想有所作为,中兴大明皇朝。上任的第一板斧,砍向客、魏集团。这一举措,既得心应手,又颇得人心,当时真是人心大快、大快人心啊!但是,关内的农民军,关外的八旗军,两拳打击,双重困扰,导致崇祯帝内外交困,焦头烂额。本来,崇祯帝有志向,还算勤政,应当在“中兴之路”上一步一步地前进。但是,崇祯帝自以为是,刚愎自用,导致事与愿违,演出悲剧。
二、刚愎独断
崇祯帝性格的一个重要特点是:刚愎自用,独断专行。崇祯帝认为,明朝覆亡原因,都由“诸臣误朕”!他临死还不认错,也不自省。许多人同情崇祯帝,认为他是一个勤政之君。
他的悲剧原因之一,在于“生不逢时”。崇祯帝登极后,杀了太监魏忠贤,却起用太监高起潜等,对于宦官顽症,换汤不换药,改革无决心,仅做个案处理,没做制度改革。
崇祯十七年(1644),在严峻形势面前,他重用太监:命太监高起潜监军山海关,太监杜勋镇守宣府,太监曹化淳守广宁门(今广安门),太监王承恩提督京师全城防守。杜勋到任宣府后,不久“降贼”。廷臣要追究责任,崇祯帝受太监假情报的蒙蔽,传旨:“杜勋骂贼殉难,予荫祠。”(《明史·高起潜传》)不仅不加惩治,还建庙宇祭祀。
李自成带着杜勋到广宁门外,原在西安的秦王、在太原的晋王也被押在广宁门外。杜勋在城下呼喊,要进城,见皇上。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守城的是太监,见城下呼喊的也是太监,就把杜勋用吊筐提到城墙上,同入大内。杜勋见崇祯帝,“盛称贼势,劝帝自为计”(《明史·高起潜传》)。崇祯帝左右大臣,请扣留他们,杜勋说:“不可,如果不返,则二王危。”
于是,将他放出,还是用绳吊筐缒下。杜勋还在广宁门做策反:“吾曹富贵固在也!”(《明史·高起潜传》)鼓动大家都投降。不久,农民军攻打广宁门,曹化淳打开城门投降,此是后话。崇祯帝用人的一大特点,对太监是三个字:信,信,信;对忠良大臣也是三个字:杀,杀,杀!
三、错杀良臣
一杀王洽。明崇祯朝六部中的兵部,第一个下狱死的是兵部尚书王洽。王洽,临邑(今在山东)人,万历进士。王洽貌美,魁伟英俊,威严“若神明”;清廉,“其廉能为一方最”(《明史·王洽传》),意思是他既廉洁,又能干,是一方官吏中最为优秀的。崇祯元年(1628)十二月,王洽被任命为兵部尚书。他上任不到一年,就是崇祯二年(1629)十月,皇太极率八旗军兵临北京城下。
侍郎周延儒说:“世宗斩一丁汝夔,将士震悚,强敌宵遁。”(《明史·王洽传》)说的是,当年蒙古俺答兵临北京城下,嘉靖帝下令将兵部尚书丁汝夔斩首后,官兵震动,敌军撤退。周暗示这次皇太极兵临城下,首要的是将兵部尚书王洽斩首,以振奋将士守城御敌的决心。崇祯帝点头,将王洽下狱。这位兵部尚书,上任不到一年,虽有责任,却无死罪!第二年四月,王洽死于狱中,还要“论罪,复坐大辟”(《明史·王洽传》)。就是说“病死”还要定“大辟”(死刑)之罪。在明代,病死的官员与受死刑死的官员是不一样的,其死后评价、待遇、子孙科考、升迁等待遇也是不同的。
二杀袁崇焕。袁崇焕也是挂兵部尚书衔、蓟辽督师,在皇太极率领八旗军攻打北京城时,崇祯帝中皇太极“反间计”,恼羞成怒,不听大臣恳请慎重,“敌在城下,非他时比”的谏言,先将袁崇焕下狱,后将袁崇焕凌迟处死(《明史·成基命传》)。
三杀陈新甲。陈新甲,四川长寿(今重庆市长寿区)人,万历举人,知晓边事,《明史》称他办事干练:“军书旁午,裁答无滞。”崇祯十三年(1640)正月,为兵部尚书。时南北交困,内外危机。崇祯帝开始秘密同皇太极进行议和。陈新甲为兵部尚书,受命遣使关外,负责这项工作。
崇祯帝先后手写书信数十封,交陈新甲同皇太极联系,崇祯帝觉得和谈丢面子,此事秘密进行,告诫他千万不能泄露。一日,陈新甲所派遣的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回京,以机密文件报告。陈新甲深夜看完报告后,没有收起来,放在几案上。
第二天早晨,陈新甲的家僮误以为是塘报稿(“塘报”相当于现代的《内部简报》),交付出去,进行抄传。于是,朝廷上下,舆论哗然。陈新甲辩称并不是自己擅自和谈。崇祯帝大怒,将他下狱。崇祯十五年(1642)八月,将陈新甲凌迟处死(《明史·陈新甲传》)。
崇祯朝十七年间,“易中枢十四人,皆不久获罪”(《明史·张风翼传》)。王洽、袁崇焕、陈新甲三位兵部尚书都惨遭磔刑,千刀万剐,不得全尸。崇祯帝刚愎自用,不听谏言,专制独断,酷刑大臣,必自食其果。
唐太宗说:用功不如用过。崇祯帝如有唐太宗的大度与胸怀,对王洽、袁崇焕、陈新甲等,不仅能用其功,而且能用其过,那么,大明江山会是另一番局面,至少不会由他自己演出“末日疯狂”的悲剧。
亲爱的朋友们,关于这篇文章,您怎么看呢?欢迎下方留言评论。
您的支持是我写文的动力,如果喜欢此种类型的故事,请关注我,下一篇更加精彩!
注:本文所有图片,全部来自网络,如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。